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探究
An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andDevelopment of Marxism and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OI: 10.12677/ACPP.2023.125147, PDF, HTML, XML, 下载: 182  浏览: 337 
作者: 康若雅: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arxism Fin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摘要: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发展有强烈的历史必然性。在实践中,马克思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现了自身的本土化,并结合时代需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满足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二者相融的具体途径,这对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Abstract: There is a strong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to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and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s and culture. In practice, Marx has both taken the essence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localised itself according to his own practical situation, and has creatively transformed and developed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light of the needs of the times.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in order to meet the realistic requirements of China’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t is essential for us to combine Marxism with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on this basis, to explore concrete ways of integrating the two, which has signific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us to achieve Chinese-style modernisation and build cultural confidence.
文章引用:康若雅.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探究[J]. 哲学进展, 2023, 12(5): 856-86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5147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相结合的过程,它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与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所蕴涵的深刻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通点

尽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内涵,但是,从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内在基因和元素来看,它们却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点。

2.1. 辩证法层面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组成。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性质,揭示了事物普遍发展的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规律思想。比如,《易经》中“阴阳相生”“动静相成”“矛盾相生”等思想;《老子》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观点;《管子·心术上》中“知虚守静,则身安而神旺;知实守静,则身危而神惧”等观点;《中庸》中“物格而后知至,而后意诚,而后心正,而后身修,而后家齐,而后国治,而后天下平”等观点。

2.2.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人类的认识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循环,这种循环会持续地加深,从而体现了全人类认识从相对真理逐渐发展到绝对真理的整个辩证过程。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检验一切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试金石。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地揭示了人类认识活动的客观规律,坚持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认为,认识与实践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认识首先是从实际出发,又指导实践,最后为实践服务;只有在实践中,认识才能不断地检验和改进。当然,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在认知和实践之间反复地进行,逐步完善。这是对人们认识活动和认识规律的最精辟、最深刻的揭示。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知行统一,认为认识不能离开实践,而实践也不能脱离认识。这样,人们既能从实践中获得认识,又能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实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例如,《周易》云:“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国治而名闻。”又如,《礼记·学记》指出:“君子之于学也,藏焉,游焉。”这里的“藏”和“修”都是实践活动的意思;而“息”则是指人的精神修养、道德修养;“游”则是指人的知识修养和学问修养。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知行统一、身体力行的认识论思想。

2.3.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一个系统科学,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产生,不仅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形成和发展有关,而且与马克思的哲学实践观有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形态不断更替的过程,而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社会生产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就提出了民本思想,比如孔孟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等观点,都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和价值。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4.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于每个人所处时代和环境不同,其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作为个体,要想实现个人自由与全面发展必须以社会为基础。同时,社会也是实现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要环境。要想使个人自由与全面发展得以实现,首先必须满足集体的基本要求,即满足集体成员的共同需要。同时,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个体还必须将个人自由与集体主义相结合。这与中国古代所倡导的爱国爱家、家国一体等优秀传统思想相融通。其中,“家”与“国”是在历史上相互促进的,以“家”为基点,通过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环境、社会基础等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将“家”与“国”联系在一起,用“家国一体”思想和方法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把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重维度

3.1. 理论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 他还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 [3]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它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马克思曾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模式等的集中体现。恩格斯还指出,经济因素,政治,法律,哲学和阶级斗争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一股合力,从而促进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所以说,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并保持下来的较为稳固的一种文化,它深刻地影响着人民的思想、行动,并最终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中华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着一种本质上的一致性。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和宗法为内核,以“心性觉知”和“天道意识”为基础,并与人的实践相结合,构建出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达到“家和天下”的和谐与统一,从而达到一个自由人伦世界。马克思的思想是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中诞生的,资本与帝国主义的不断扩张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新的生存困境。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其进行强烈批判,主张建立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共产主义社会,建设一个没有阶级对立、资本剥削和民族冲突的“自由王国”。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两者精神的一致性成为了两者结合的基础。

3.2. 实践维度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路途上,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们在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比如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理念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均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孔孟思想相融合,表现出对人的关怀。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

3.3. 价值维度

文化的内核是它蕴藏的价值观,而文化多样性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这就导致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因为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的割裂、西方文化的涌入,使得各个利益集团的价值观念各不相同。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消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盛行,与主流价值观念共存和对抗,这既不符合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道德文化,具有深厚的哲学和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在价值维度上,必须通过对传统道德的继承来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换与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突出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明显的层级,这三个层级都与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密不可分。

4.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 [5] 这对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着明显的指导性作用,它不仅指明了我们在新时期应该采取何种态度,而且也为我们在新时期如何将其融入到新的历史进程中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我们在坚持并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同时,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挖掘并保持这些差异的相似之处,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要把目光放在“两个大局”的时代主题上,牢固地植根于大众的创造性实践。

4.1.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两者的结合应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以其价值核心与原理方法论为指导,从而推动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并给中国党的理论建设带来更加广阔的思想视角与实践途径。我们要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去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工作在新的时期要有更加广阔的眼界,更加开放的思想,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观察和解读时代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并提出更加具有建设性和科学性的解决方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4.2. 挖掘差异性创造新文化

两种文明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明显的历史与文化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基于农耕文明的自然经济,它所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但更多的原因在于,它不具有任何的功利性质,因此它仍然处于一种“抽象人性论”的层次。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必须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不同之处。然而,由于两者所蕴含的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所以,只有把两者结合,才能创造出新的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但要使其成为“具体的真理”,就需要将其融入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去,并使其适合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马克思的第一个基本原则是“普遍真理”,这种“具体的真理”在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具体实践中都有体现,比如在中国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4.3.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6] 当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时,使中华传统文化从一个抽象化的概念转变为一个具有“创造性地转换和创新性地发展”的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改变了以往文化的存在方式,获得了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创新性发展”,是扬弃了旧文化,继承了旧文化中的普遍性,由此产生的既是传统文化又是新文化。因此,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中国新时期的发展相适应,深入挖掘、科学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鲜明的现代价值,在“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传统文化。

5. 结语

总之,没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同样,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无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另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需要扎根于社会主义实践中,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树立高度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55.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669.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58-59.
[5] 习近平.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 求是, 2022(14): 7.
[6] 习近平. 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0: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