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辩证法》的文化工业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Cultural Industry Theory in Dialectics of Enlightenment and Its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DOI: 10.12677/ACPP.2022.115220, PDF, HTML, XML, 下载: 439  浏览: 755 
作者: 王皓月: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启蒙辩证法文化工业现实启示Enlightenment Dialectics Cultural Industry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摘要: 随着技术理性的不断发展,为了加强对政治经济的控制,资产阶级将触角伸到了文化领域,文化工业产品开始以电影、电视、广告等为媒介进行传播,逐渐抛弃文化本身的艺术价值,消费者也逐渐被物质欲望驱使,拒绝真正艺术性的文化产品。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与批判精神,在《启蒙辩证法》中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尽管这种批判在当下看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对于反思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建设以及推动文化事业多元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political economy, the bourgeoisie extended its tentacles to the cultural field. Cultural industrial products began to spread through films, television, advertising and other media, gradually abandoning the artistic value of culture itself. Consumers began to be driven by material desires and refused to accept truly artistic cultural products. Max Horkheimer and Adorno inherited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critical spirit of Marxism and made a profound criticism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Dialectics of Enlightenment. Although this criticism is one-sided at presen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flect o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and promote the diversifi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文章引用:王皓月. 《启蒙辩证法》的文化工业理论及其现实启示[J]. 哲学进展, 2022, 11(5): 1282-128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5220

1. 引言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始终致力于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当时的资本主义发展现状,对文化工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到文化批判的跨越式进步。尽管他们站在了精英文化的视角来看待当时的文化现象,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其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工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这些理论不仅丰富发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也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2. 文化工业

一般来讲,文化产品应该具备促使个体获得思想自由、丰富个体文化精神的功能。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出,“文化应当是上层社会的精神食粮” [1],但在工业社会中,文化却成为了资本家获取利益的工具。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他们通过统一的标准去生产文化,文化的商品化程度逐渐加深。长此以往地发展,一方面,文化本身所具备的艺术价值逐渐被抛弃,另一方面,文化产品完全丧失了个性化特征,转而成为一种工业化产品,由此,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

文化工业主要形成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生产力与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不断提升,商业化、工业化不断发展,资本对文化领域的渗透也逐渐达到顶峰。随着资本的不断侵蚀,文化产品不再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先进技术的加入为文化工业的生产与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其成为了占据文化市场的主流产品,在现代化的流水线操作以及大规模生产中实现对社会个体的操控;同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社会资源的积累,社会大众的物质需求相较以往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满足,与之相对应的,原本与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矛盾也有所缓和,但这种缓和本质上是建立在社会福利与薪酬掩盖之下的更深层次的压榨,此时,大众已经心甘情愿地沦落为资本家逐利的工具。

总的来说,垄断时期的文化工业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延伸,统治阶级利用带有政治意识形态的、虚假的娱乐麻痹大众进而更好地掌控他们,使人们变得愚昧无知;而大众在这种束缚中被迫开始消极接受,拒绝真正艺术性的文化产品,只关注低级的感官享受。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就针对这种“隐藏着意识形态控制的虚假艺术形式” [2] 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其代表性著作就是《启蒙辩证法》,这是我国研究文化批判思想的重要文本,其中包含的批判理论在当今社会看来依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 文化工业批判的主要内容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对启蒙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开始了文化工业的批判,霍克海默曾在《批判的理论》中指出“真正的文化首要本质特征便是自由” [3],他认为文化应当是个人审美及独立性的体现,但资本操纵的文化工业,实质却是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利益需求。针对这种现象,霍克海默与阿多诺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渴望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能够让大众找回真正的艺术,能够在艺术品获得艺术的内容而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形式,能够形成自己对艺术的判断与感知而不仅仅是接受他人的灌输。

3.1. 商品性批判

文化工业本身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企图操纵大众的手段,具有鲜明的商品性。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就曾指出,“人们对文化用品结构中能成为使用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用交换价值来代替” [1],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资本主义晚期社会中,文化工业产品自诞生之初就是商品,就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以广告宣传为媒介的伪艺术品,文化产品的生产已经不再是为了满足大众精神层面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资本家们对于利益的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效的传播媒介、新颖的包装科技、多变的产品样式……这些在无形中刺激、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文化工业的商品性越发明显,此时,无论是文化产品还是产品的消费者,甚至于是艺术品的生产者本身,都处于资本营造的“幻境”之中,深陷于资本的逻辑之中。

3.2. 标准性批判

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标准性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了“文化工业的所有要素都是在同样的机制下,在贴着同样标签的行话中生产出来的” [1]。在资本的驱使下,文化产品的生产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流水线上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则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由此,一方面,艺术的创作者会依据资本控制好的市场导向进行创作,而并非遵从自己的内心对艺术的感知,这就导致了大量相同风格的艺术品充斥市场,艺术不再拥有其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市场中看似存在类型丰富的文化产品,但它们的本质是一致的,处在这种“文化泡影”中的大众逐渐开始被麻痹,被迫形成了标准化的、空洞的审美。正如霍克海默所说的那样,“在文化工业中,个性之所以是虚幻的,不仅是由于文化工业生产方式的标准化,个人只有当自己与普遍的社会完全一致时,他才能容忍个性处于虚幻的处境” [1]。

这种在固定的框架中以统一的方式生产的,具有标准化的物质基础与统一的风格的产品已经抛弃了文化本应具备的创造性和个性,看似满足了大众多样的文化需求,但事实上这种在资本的“挟持”下发展起来的文化市场逐渐使大众丧失了反思自身现状和社会现实的能力,思维模式也逐渐向标准化靠拢,只能被动接受统治阶级传达的理念。

3.3. 控制性批判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对文化工业批判之初就已明确了文化工业的产生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必然产物,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已经不满足于在政治、经济上控制大众,他们企图通过资本将这种束缚渗透到精神文化领域。为此,他们将政治意识形态无形地渗透到艺术文化中,通过资本控制市场,通过市场引导生产者与消费者,最终将“指定的”信息灌输到社会大众的思想中,由此他们就实现了通过文化工业在意识形态领域自上而下地整合、控制大众,为所有文化产品设置标准,将大众限制在一定的选择范围内,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加强控制,进而统治人们的思想,从而巩固政权,维持资本主义的统治。

3.4. 娱乐性批判

在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没有否认文化工业产品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享受,他们在毫不避讳地指明“文化工业还依然是保留着娱乐的成分” [1] 的同时,也指出了“文化工业把娱乐变成了一种人人皆知的谎言” [1],并且随着文化工业的不断发展,文化工业的地位越巩固,就会越来越“统而化之地应付、生产和控制消费者的需求,甚至会将娱乐全部剥夺掉” [1],这也就指明了文化产品给大众带来的是建立在欺骗之上、虚假的快乐。就如同女性的奢侈品包包,本来女性对于这种奢侈品的需求是可有可无的,但资本利用市场创造、刺激了女性群体的需求,却又将大众完全排除在为资本家创造财富的过程之外,大众在得到虚假快乐与短暂麻痹的同时,思想也逐渐被禁锢。

尽管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于文化工业的态度过于消极,但事实确实是文化的发展已经不再具备文化性也丧失了大众性,一方面,它生产的目的已经不在于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而是通过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满足资本家逐利的需求;另一方面,它与资产阶级的所追求的政治、经济效益关系密切,沦为了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由此导致了文化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文化精神却消耗殆尽,这也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敲响了警钟。

4. 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的启示

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将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我们必须要更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要明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4]。要想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正确认识我国文化产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路径。

4.1. 倡导良性文化审美,摆脱资本逻辑控制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文化工业理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但事实是现在部分文化工业产品在吸收借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去其精华”,想要标新立异结果却适得其反,将传统文化作为纯粹逐利的工具;同时,在我国文化工业发展的过程中,照搬外来文化、过度迎合西方文化现象严重,这不仅体现在表现形式与创作方式上,而且也表现在审美倾向方面。因而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发展,就必须深度把握我国文化工业发展的现状,倡导良性的文化审美。

流量电影的出现就是大众追随文化工业的典型体现,一方面,低质量、无内涵的剧本想要“出圈”就会选择由流量明星来主演,依靠粉丝群体进行营销,大众开始更多关注资本所带来的商业价值,反而忽视了电影本身最应该具备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在当下社会,艺术品的欣赏大多是以细节而不是以内容为导向的,观众不再欣赏具体的内容,反而更多地去关注电影中展现的各种特效场景甚至是蹩脚的细节“抠图”。因而我们必须倡导艺术欣赏的纯洁性,努力摆脱资本的驱使,自由地享受艺术带来的力量。

4.2. 抵制虚假精神需求,打造良好文化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市场的商业化氛围越发浓厚,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在很大程度上由市场走向决定,这就意味着消费者的真正需求被掩盖,转而产生虚假的精神需求与文化需求。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大众的需求更加容易被操纵。近年发展最为迅速、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各类短视频平台,从较早出现的快手到异军突起的抖音,再到不甘落于人后的各类“视频号”的出现,形式各异的各种APP、小程序进入人们的生活,就像阿多诺认为的电视的功能那样,“它可以形成一个社区,把彼此没有别的话要说的家庭成员和朋友们带在一起,无意中满足了人们对集体的持续渴望” [1]。这一类平台形式各异限制了创作者和用户创造力的同时,能够在无形中通过视频加文字的方式改变、创造大众的需求。

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坚定文化正确发展方向的同时坚决抵制不良营销方式、处罚各项虚假营销,最大程度上去消解文化产品的商品性,恢复文化产品的纯洁性,打造健康良好的文化市场。

4.3. 促进文化多元发展,合理利用先进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把“双刃剑”在文化市场中“亦正亦邪”。不可否认的是,它丰富了文化展现、传播的方式与途径,使得文化能够以更丰富的形式与途径来到大众的眼前;但随着资本的不断渗透,先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帮凶”,流水线的产品、高效的传播媒介将艺术品的底线越降越低,迫使曾经的精神食粮变成了大众可以随意消费的产品。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当今社会技术的发展在带来大批量同类艺术品的同时,也逐渐抛弃了真正有灵韵的艺术品。

但是技术本身是无罪的,是资本的操控使其有了属性,技术的成就“都是投资资本取得的成就,资本已经成为绝对的主人” [1],所以我们在利用技术丰富文化市场的过程中必须要合理利用技术,将技术用于有利于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领域中。手机的普遍化、各种新颖传播方式的出现、越来越标准化、精细化的产品工艺……这些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都是无法一概而论的,我们必须在确保其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加强技术的合理利用,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最为深远持久的力量,始终与政治、经济相交融。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历届领导人都无比强调文化的重要意义,强调要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文化,要坚定文化自信,但当今文化市场依旧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现象。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克服文化工业产品的“种种乱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霍克海默, 阿多诺. 启蒙辩证法[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0.
[2] 李国成. 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再考察[J]. 文学研究, 2022, 8(1): 211-223.
[3] 霍克海默. 批判理论[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9.
[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