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German Ideology”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DOI: 10.12677/ACPP.2023.126189, PDF, HTML, XML, 下载: 169  浏览: 345 
作者: 郭伟伟: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当代价值
摘要: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在此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批判了黑格尔哲学和真正的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也阐述了科学的历史观。其主要内容包括“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的逻辑前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唯物史观的价值归旨等方面,这些基本原理对新时代进一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现实方法论意义。
Abstrac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one of Marx’s two great discoveries. Marx and Engels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German Ideology”, which is a milestone work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ought. In this work, Marx and Engels criticized Hegel’s philosophy and real socialism on the one hand, and elaborated the scientific view of history on the other h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that “realistic man” is the logical premis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ocial existence determines that social consciousness is the basic categor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contradictory move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is the core cont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s the value cont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se basic principles further resist historical nihilism in the new era, strengthen ideals and beliefs, and so on.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to always adhere to the thought of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郭伟伟.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哲学进展, 2023, 12(6): 1111-111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6189

1. 引言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共同撰写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在此文本中马克思恩格斯首次系统地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加强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评价,为今天走进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观思想指明了方向。当下加强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思想的理论认知对今天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

任何思想的出现都不是凭空自动生成,它都有特定的社会背景,烙有特定时代印记。《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如此,其思想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由当时社会实践活动所决定,受当时历史条件影响。因此,把文本思想放于其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和考察才能正确认识和掌握唯物史观的思想内涵。

2.1. 批判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唯心史观的需要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从前的一切旧哲学进行了批评,同时在批评的过程中也创立了新哲学,提出了一种新世界观。在与旧唯物主义清算完之后,又转向对黑格尔唯心史观的批判并与其划分界限。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也是青年黑格尔派的追随者和信仰者,也参加过青年黑格尔派活动,与学派的其他成员进行过交流,他们的思想也受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在他们的一些著作中可以看到不同程度“自我意识”的哲学色彩。随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对市民社会进行深刻剖析后,他们的思想受到了洗礼,开始准确认识到了科学的历史观。正如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表明的要与之前的哲学信仰进行清算,这就指出了要把对黑格尔唯心史观的批判提上日程。由此可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唯心史观的清算,与青年黑格尔派划分界限,在理论上作自我澄清,系统阐述了科学的历史观,以更好地指导革命运动。

2.2. 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斗争的需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问世是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需要。19世纪早期,受英法国家工业化的影响,德国也开始步入工业化进程,随着工业化的扩大与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日益暴露,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工人的反抗情绪日益积累,工人阶级接二连三的发起大规模暴动,与资产阶级展开斗争。影响较大的是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英国工人发起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次大规模工人运动虽然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们的行为已深刻证明无产阶级的力量不容忽视,其阶级意识从自发到自觉转变,逐步意识到不仅仅要在经济方面斗争,更要在政治方面进行斗争并掌握一定话语权。而无产阶级开展的政治斗争实践活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基于这种形势,从思想上对青年黑格尔派的错误思想进行批判是迫在眉睫的,推动革命事业朝着正确方向前进需要科学理论指引。马克思认为对德国哲学和所谓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批判分析,纠正其错误观点,为无产阶级提供科学理论是极其重要的,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思想的建构

3.1. “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建构的逻辑前提

任何历史的前提都是人,历史是关于人的历史,离开人就构不成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时也明确强调这一点。而基于每个人对人的理解有所差异,也就造成对历史有不同的看法。在文本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青年黑格尔派的历史观是以“抽象的人”为逻辑前提,这显然是错误的,黑格尔把人活动的历史看成“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结果。费尔巴哈虽然从人本主义出发,把人看作自己的出发点,但他所理解的人同样是抽象的人,是自然属性的人,看不到人生活于现实社会中并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脱离的。” ‎[1]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相关思想基础上科学提出了“现实的个人”这一唯物史观的逻辑前提。

在文本中,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对“现实的个人”展开了论述。“现实的个人”是与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相联系的,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 ‎[1] 。而个体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以满足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这是人最基本的活动,也就是物质生活生产,在满足人的生存要求基础上才能开展其他活动促进社会发展。马克思也指出人类社会存在的立足点在于人类自身,没有人类自身的繁殖,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就无从谈起。人在生产过程中必然要与其他人相联系,在生产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和交流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随着实践的发展,社会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不能把人与物质生产相分离,现实的个人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以物质生产为条件,现实的人也作用于一定的社会历史。由此可见,现实的个人必然是具体的、历史中的人,而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 ‎[2]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正是建立在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这一基础上实现了历史观的变革,从而使唯物史观的建构有了科学的逻辑前提。

3.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自己新的世界观,必然要对社会历史领域的基本问题作出回答,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历史正是由人进行的生产实践活动所构成的,他明确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1] 。这里的“生活”就是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费尔巴哈虽然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仅限于自然观之内,他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的,没有真正理解人的本质问题,只从抽象和直观的层面去理解人的本质问题。在文本中,马克思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进行了阐述,对此马克思主要从三个层面来看。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具有决定意义,它的内容、性质决定着相应的社会意识内容、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在“现实的个人”这一历史观逻辑前提考察基础上,进而论述了人的意识与物质生活、交往关系之间的联系,他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物质生活和交往关系所规定的,人的意识、观念是以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为基本,前者是后者在主观世界里的投射,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在面对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时并不是被动的,它是具有能动性的,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不同的影响,有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不正确的社会意识,也就会出现促进或阻碍社会发展的两种走向。最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有时前者先于后者,有时落后于后者。总之,两者不同步才是常态,但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并不会超越社会存在而存在,它依然在社会存在的决定意义下存在。

除此之外,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上述观点的同时,也将其运用到对阶级社会的现实分析上。他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任何阶级社会都处于统治地位,统治阶级不仅掌握着物质资料的生产状况,同样也对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拥有绝对支配权,控制着整个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走向。

3.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虽没有明确提出“生产关系”这一概念,但他们在文本中用“交往形式”、“交往方式”来表述,借助交往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清楚的看到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一切冲突最根本所在,而二者之间的良性发展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他首先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他指出生产关系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水平才能促进社会整体良性发展。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是一直相适应的,当二者之间严重失调时,就会爆发革命,社会形态就会不断更迭。历史发展到目前为止,史上发生的一切冲突、革命以及改革等这些都是由两者之间的矛盾导致的,是两者之间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可见,人类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推动的。

3.4.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唯物史观的价值旨向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不仅仅是为了“解释世界”,更致力于“改变世界”,其落脚点在于人,是为了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状态,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理想状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服务的,对共产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刻,最后完成了向科学共产主义转变,立足于唯物史观这一理论基石,科学论证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预测了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他肯定了资本主义积极的历史作用,他指出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其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2] 。同时,他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资本主义“只有在对大多数人实行野蛮剥削的情况下” ‎[3] 才能创造大量的财富,财富最终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逐渐沦为社会最底层,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本来是为了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自主性受到抑制。对此,马克思指出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消灭分工和私有制带来的异化,劳动才能成为人的自主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并不是无产阶级追求的目的本身,最终是为了达到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的。共产主义的实现建立在生产力普遍发展和社会交往范围扩大的基础之上,没有坚实物质基础的支撑,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也难以实现。马克思提倡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异化劳动,解放人的个性,而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摆脱人自身异化状态。在这里,每个人根据自身爱好选择自己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人的自由自主性得以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4.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思想不仅在过去历史当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理论武器,而且对推进今天进行的伟大实践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4.1. 为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提供了思想指南

近年来,对于历史的错误理解在新时代呈现出了新特点和新趋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严重冲击着人们对历史的科学认知和正确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一些错误倾向要引起警惕:有的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有的将党史事件同现实问题刻意勾连、恶意炒作;有的不信正史信野史,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 ‎[4] 这些都是历史虚无主义在社会中的现实表征,对此,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撕破各种历史虚无主义的面纱,其传播手段表现更为隐蔽,我们要深刻警醒,擦亮眼睛,敢于亮剑,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旗帜鲜明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动摇,及时洞察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态,在历史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认知,提高自我警惕意识,加强自身修养。新时代我们要加强“四史”学习教育,掌握正确的历史观念,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正确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学“四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联系,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指导现实,为当下现实活动提供正确思想保障,以创造美好的未来。

4.2. 为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理论支撑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科学论证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当今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理论支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发展过程,通过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共同理想而逐渐实现。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理想信念,特别是共产党人的信仰。今天,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面对国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复杂局面,我们更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大志,传承我们党的远大追求,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实现一直以来的伟大梦想。当前我们不断强调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可见,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要经常说,经常做这项工作,因时因地因势有针对性的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接受思想淬炼,提升精神境界,让理想信念深入人心,时时刻刻牢记在心,增添自身底气和志气,保持积极向上的昂扬姿态和奋发精神,以抵制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

4.3. 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价值遵循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前提,最终以实现“现实的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坚持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价值遵循和价值导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一项重大原则始终坚守,不断强调这一点,可见我们国家、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重视人民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心同行。在实现民族独立的基础上迈向国家富强的征程中,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到心中最高位置,强调人民至上,始终离不开人民二字开展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解决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可见,我们党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关照人民,围绕人民开展一切活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同样需要坚持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贯彻于各项工作中,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价值遵循。

5. 结语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唯物史观思想对今天新时代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从过去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才能继续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牢牢把握前进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只有立足时代特点,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思想在今天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读原著,悟原理是获得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从中受益,抵制各种错误观念,以科学理论指导当下实际工作。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46, 152, 158.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6, 525.
[3] [英]特里·伊格尔顿.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 李杨, 任文科, 郑义, 译. 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11: 20.
[4] 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