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Marx’s View of Scientific Practice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DOI: 10.12677/ACPP.2022.116361, PDF, HTML, XML, 下载: 311  浏览: 1,213 
作者: 寇艺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实践观意义与价值Marxist Philosophy Scientific Practice View Meaning and Value
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首要的就是其科学的实践观。它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哲学革命的关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别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起点、形成和发展完善。马克思认为实践具有矛盾的本性,在认识论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当今研究马克思科学实践观非常重要,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重要的意义。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经过了历史与人民的检验,对推动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Abstract: The first thing in Marxist philosophy is its scientific practice view. Its creation is the key to realizing the philosophical revolution of Marxism. The 1844 Manuscripts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the Outline of Feuerbach and the German Ideology marked the starting point,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Marxist view of practice respectively. Marx believed that practice has the nature of contradiction and a fundamental position in epistemology. The practice of material production is also the way of human existence and the essence of social life. Nowaday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Marx’s scientific practice view,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Marxist philosophy. Its scientific and true nature has been tested by the history and the people,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building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文章引用:寇艺博.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J]. 哲学进展, 2022, 11(6): 2100-210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361

1. 引言

列宁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1]。”在马克思提出唯物主义实践观之前的哲学家们,都未能阐明“实践”真正的内涵。实践作为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核心概念,其形成不是凭空产生的,也并非一蹴而就。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形成过程,有助于准确理解其科学内涵,论证其基础性地位,更好地探寻它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指导作用。

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与发展

2.1. 实践观的起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又名“巴黎手稿”,写于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在《手稿》中马克思根据他对经济学的初步研究试图用“异化劳动”劳动理论揭露私有制的本质论证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但此时马克思由于其人本主义的立场使他虽然在对劳动的论述中在很多方面接近了历史唯物主义包含了以后科学实践观的最初萌芽但并不能说就是科学的有些结论与科学的实践观相比还带有否定的意义从而与唯物主义擦肩而过。并且此时马克思的论述还主要是针对生产劳动即实践的一种具体形式而没有从一般世界观的角度去规定实践的涵义。因此虽然马克思这时也提到实践,却不是后来科学意义上的实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手稿》虽然在马克思生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出版,但于1932年问世之后,在国际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手稿》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实践观进行了初步的阐释,是科学马克思主义得以形成的基础,也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来源。

2.2. 实践观的形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次正式发表了科学实践观,通过这篇文章,马克思批判旧唯物哲学看不到现实人具有意识能动性,把社会发展归结于道德和宗教,因此又踏入了唯心主义的牢笼,马克思从现实人和有生命具体人的实践出发,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只有短短的十一点,但其内容却十分深刻。马克思在这篇提纲式的手稿犀利地指出了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在认识上脱离实践的不足之处,具有唯心主义的特征。同时还指出了费尔巴哈在宗教观念、人类本质认识等方面的不足之处,最后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和改变世界的使命。

科学的实践观的形成蕴涵着哲学主题的转换:由着重解释“世界是什么”转向追问“世界应当是什么”由主要说明“思想的客观性问题”转向反思“存在的合理性问题”深刻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所实现的“实践转向”的哲学革命的实质。以《提纲》为标志的科学的实践观的形成表明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线而且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线;不仅同旧哲学划清了界线而且为创立新哲学提出了纲领。所以恩格斯称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2.3. 实践观的发展与完善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写下《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篇论战性著作,通过对旧哲学的批判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前提是肯定现实的人、具体的人和有生命有血肉人的价值,马克思提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2]。”这是马克思首次正式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要性,即人类最早的历史活动。《德意识形态》主旨在于通过批判地分析费尔巴哈等旧的唯物历史观,从而确立自己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文章中马克思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3.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内容

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内容的探讨过程中,不能忽略的一个方面就是辩证法与实践观的统一,辩证法理论是用来阐述自然界关于各种物质及自然、人类社会、思维运动方面的最基本物质运动,辩证法原理中既必然要包括其他一切普遍客观主义辩证法的同时,也应当包括其它一般普遍主观意义辩证法,体现在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一切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观点思想的高度全面辩证统一,是科学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世界观原则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方法论原理中的核心内容。量变质变规律已经深刻系统地揭示和出来解释了一些复杂的事物最复杂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演变规律过程形式特征和内运行状态,量变同时又经常是在出现发展质变阶段时产生的第一个内在必然要求和必要准备。马克思认为,实践理论是人们检验自己整体思维的基本真理性与否的唯一标准。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在实际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在不断进行亲身经历和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够获得确切的答案 [3]。总之,马克思强调要从人的主体方面来认识实践,实践过程的人才是真正的主体;实践是检验思维真理性与否的唯一标准,是一切理论的来源,只有在遵循唯物辩证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实践,才能够促进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

4.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4.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各种指导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我们改革、建设和改造中取得胜利的伟大基石,是引领我们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处理当前我国重大经济社会发展历史难题的重要思维利器 [4]。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更需要将其与实践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各种指导理论的基础,尤其是中国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指导思想,更需要根据当前的国情进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改进,让其与实际国情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促进生态社会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能够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应用到现在正在努力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社会的过程中,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上来说,人与自然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是统一的,无论是哪一方进行发展,都需要在三方协调的作用下,这样才能够实现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自然环境不遭到破坏,在自然得到保护和发展的情况下,人与社会的经济状况以及发展状况都能得到相应的维护,在人们的整体素质水平以及劳动力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下,环境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总体经济水平同样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5]。在原本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一些偏差,认为只需要进行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可以,甚至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但是长期的环境破坏使得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直线下降,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等的现象频繁发生,这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将原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之前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审视和分析,将原本的历史唯心主义高度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高度,认为世间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只有在“唯物”的角度下才能够将自然环境看做是与人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实践过程中的升华。

4.3. 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处事行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人们永远把社会实际情况当作检验真理正确性与否的唯一标准。越形成了真理认识,和根据此标准提出的全部正确的道路、方向、政策,就越合乎所有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体一致收益和长期共同利益,越适应了对人民利益的认识和需要,就越能反映实际检验的含义和目的 [6]。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是在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国家时代性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现状,研究其未来的发展趋势,预测接下来需要进行的一系列鞠策,继而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就是要求我们在借鉴之前失败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践的过程中、发展的过程中,将原本错误的道路以及理念进行更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寻找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强调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观点,同样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使用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这样才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寻找到一个实际符合国情的,能够促进国家繁荣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将其进行升华和改进,进入下一个国家发展的阶段上。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 谭乔红.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湘潭: 湘潭大学, 2018.
[4] 汪信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时代发展[J]. 红旗文稿, 2007(8): 2-5.
[5] 熊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阈中的“中国梦” [J]. 理论月刊, 2013(8): 10-14.
[6] 宋涛.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J]. 科学与财富, 2021(13):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