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幸福观及其当代启示
Pre-Qin Taoist View of Happiness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DOI: 10.12677/ACPP.2023.122068, PDF, HTML, XML, 下载: 240  浏览: 567 
作者: 鞠佳霖, 步风月: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道家幸福观启示Taoism Happiness View Enlightenment
摘要: 如何实现幸福是古今中外哲人不断探寻的重要问题,先秦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形成道家独有的幸福观。“无为”、“守弱”、“不争”、“无欲”成为道家幸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继续对其进行研究,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Abstract: How to achieve happiness is an important question that philosoph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been exploring. Taoism in pre-Qin Dynasty, represented by Laozi and Zhuangzi,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important views to form a unique Taoist view of happiness. “Doing nothing”, “guarding the weak”, “not fighting”, “no desire”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aoist view of happiness, the current era to continue to study it, still has an important value for the current society.
文章引用:鞠佳霖, 步风月. 先秦道家幸福观及其当代启示[J]. 哲学进展, 2023, 12(2): 385-38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2068

1. 引言

道家是是先秦时期著名学派,道家学派相关观点对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思维模式、行为准则形成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道”生万物,万物由“道”而生。后代道家学派继承者庄子继承发展老子“道”为天地万物本原世界观基础之上进一步对此观点进行阐释,庄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本原,万物遵循“道”自然规律基础之上是由“气”组成,“气”聚而万物得以繁衍生息获得生命存在于世上,万物获得一世生存时间。当遵循“道”的规律,凝聚而成的“气”遵循自然规律消散时即为万物生命到达尽头之时,生命终结。道家幸福观都是建立在“道”这一理论基础之上。

2. 先秦道家幸福观内涵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首次把老子之学称为“道家”,道家学派产生于先秦时期,伴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不断的社会背景,老子与庄子凭借自身微薄之力无法与之进行反抗,又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只能采取避开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道路以保全自身性命,这就是他们清静无为等幸福观形成的重要背景。道家幸福观主要包含无为、守弱、不争、无欲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都是基于“道”为世界本原这一宇宙观基础之上的,以追求“天乐”为目的。以道家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幸福观与西方以柏拉图等哲人为代表的幸福观存在很大的差异,西方幸福观的提出均是将“幸福”这一具体概念进行较为详细、系统的阐述,然而我国古代幸福观并未将“幸福”这一具体概念提出,而是构造了一个较为模糊的理想社会,追求“至人”、“真人”等理想人格,从而达到幸福的目的。道家《老子》与《庄子》中均没有“幸福”这一具体词语的出现,但是“幸”、“福”等相关字眼出现几次,在研究道家幸福观的过程之中不能断章取义,需要从总体上进行把握。

3. 先秦道家幸福观的核心观点

3.1. 无为

相对于儒家致力于实现恢复周礼,道家提出了“乌托邦”式小国寡民政治理想与无为而治的社会追求,是道家幸福观的重要体现。道家学派中“德”是除“道”外另一重要概念,是与儒家“德”学说相对的超世俗、间接的“德”,体现道家学派自然无为的思想。道家学派的政治主张是“小国寡民”,即国家总体规模小、人口少。道家关于小国寡民的描述往往带有理想化色彩,即在小国寡民治理模式之下,国与国之间互相可见,即使有武器、交通工具也不会使用,居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生活十分封闭。这种小国寡民的政治模式在我国封建时期物质生产力水平极为底下的情况之下是无法实现的,带有完美理想主义色彩,但是道家学派所描述的小国寡民社会并非是将社会恢复到原始社会状态,而是追求社会物质生产力达更高水平,是提醒统治者努力实现更好统治,不断提高臣民生活质量的警示。统治者要通过“无为而治”而实现小国寡民,这要求统治者要顺从自然,少欲寡私,不尚贤,不贵难得之物。

3.2. 守弱

道家思想体系庞大,其中道家认为“守弱”思想是其核心思想“道”的体现,并且将“守弱”作为自古以来与天相匹配的极则,成为道家幸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道家学派将“道”、“天”、“地”、“人”作为域中四大的组成部分,将“人”与其他三者并列起来,充分肯定了“人”的重要价值。道家不断对自然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在自然万物的发展过程中,刚硬的事物往往发展过程中易被损坏,而柔弱的东西反而更容易在自然过程中生存下来,得到长足发展,并且以水为例得出天下坚硬事物皆敌不过天下最为柔弱的水。道家“守弱”思想中蕴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要想实现自身的长期发展,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就不能过分张扬,这在几千年我国传统社会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这也是由我国古代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功高震主者容易受到君主猜忌引来杀身之祸,因此要拥功者要隐藏锋芒才能保全自己性命。但是道家“守弱”思想也契合了人性中软弱一面,尤其是在遭遇严苛统治时期,这种表现更加明显,大多数民众在面对苛政时,更加推崇与世无争的思想,得过且过,这种思想逐渐转化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对民族心理产生重要影响,道家思想产生发展于专制历史条件之下,不可避免带有各方面局限性,理论概念较为抽象模糊,因此人们在利用道家学派时各取所需,容易造成对“守弱”思想原意的扭曲。

3.3. 不争

“不争”思想是道家学派的基本思想之一。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对“不争”进行了解释,并以两军作战为例,认为战争是“争”最为激励的形式,若作战能够以不进行战争的方式取得胜利寄就是对“不争”的最好诠释 [2] 。老子“不争”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特有的表现形式。为人谦让,不争私利是道家“不争”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就是要考虑好利益双方的利益,在面对涉及国家利益面前,为公利舍弃私利也转化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道德原则,转化成为我国传统社会遵循的社会规范。在社会生活之中,人们还将道家“不争”思想与传统社会显学儒家思想进行结合,将儒家重义轻利思想与道家“不争”思想进行结合,倡导以大局为重,从集体利益出发,当个人利益与家国大义发生冲突时,要舍弃自身小利,维护家国大义。道家“不争”思想在维护我国传统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个人发展中,“不争”思想也起到重要作用,封建官场暗藏凶机,官员若想在仕途上获得长远发展,保住自身功名利禄,必须牺牲道义,丢弃名节,出卖良心。但是很多正直的官员为保持自身名节毅然选择了退隐之路,追求田园生活,远离世俗尘嚣,用自身退隐行为同丑恶现实做斗争。

3.4. 无欲

道家提倡“无欲”,并不否定作为天地万物之一的人的本能欲望,而是认为当个人的基本欲望得到满足之后不再有所祈求。道家认为欲望会扰乱人的心境,不能使人得到真正的幸福,但是对于欲望不能无止境的压制,而要使欲望自然而然发生。清静节俭是道家关于“无欲”思想的具体阐释,而节俭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根基,实现更加长久的存在,避免引来更大的浪费 [3] 。小国寡民是老子所认为的理想社会,只有在理想社会之中才能实现“知足不辱”。庄子认为实现自身自由是幸福的,真正的自由需要摆脱外在条件的制约和束缚,使精神和肉体均达到自由自在境地,进入“至人”、“圣人”等理想人格境地。处于乱世之中的老子和庄子面对社会世俗众生不断追逐财富、地位、权势求不得而痛苦的现象,将此种现象的出现归咎为人们对物质占有的欲望,但是由于物质本身所具有的消耗性和独占性,必将会引起人们之间的争夺,使人们之间互相伤害。

4. 先秦道家幸福观的当代启示

21世纪的今天,先秦道家幸福观对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仍然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其中许多重要的思想观念对于当今时代人们追求幸福仍然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因此,对于道家学派的相关观点人们仍然需要继续研究,不断挖掘其中的伦理智慧,并不断对其进行符合时代潮流的阐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切实增强人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为奋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

一是从个人层面而言,先秦道家文化传统中蕴含丰富的乐观主义精神,舍弃注重身体上的物质享受,转而强调在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西方社会思潮不断侵袭我国社会,侵蚀当代青年思想,造成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背离我国传统精神文化中勤俭节约、崇尚心灵美传统美德。从这个方面来说,先秦道家幸福观对于当代人的心理健康,使人在嘈杂的物质世界中获得满足与安宁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从社会角度而言,先秦道家幸福观体现的是我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对于幸福的总的观点,随着上个世纪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开始,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迅速发展。社会的急剧变化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引发很多社会问题,人们的幸福指数降低,社会中产生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从先秦道家幸福观中寻求相关借鉴,在社会发展中我们不仅要从功利角度出发追求利益,同样也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幸福指数提升。

5. 结语

先秦道家幸福观蕴含丰富,以“道”为世界本原作为其世界观的基础,倡导“无为”、“守弱”、“不争”、“无欲”,不仅在行为之上给人们做出相关约束规范,而且更加强调精神自由,为人们树立人生观提供了有益指导。老子、庄子思想一脉相承,成为千百年来道家学派思想的指导思想,为人们实现安身立命,找到人生目标提供了相关指导。道家思想观念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重要的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1] 吕锡琛. 道家与中华民族柔弱不争的思想[J]. 学术月刊, 1995(3): 83-89.
[2] 韩俊, 张科如. 道家柔弱不争的处世之道与当今社会公共道德的滑落[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 18-19.
[3] 王乐. 论道家“无欲”表象下之“大欲” [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22(3): 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