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与当代价值
The Ecological Implication and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t Natural View
DOI: 10.12677/ACPP.2023.121002, PDF, HTML, XML, 下载: 322  浏览: 675 
作者: 朱晓颖: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意蕴当代价值Marxist View of Nature Ecological Implication Contemporary Value
摘要: 马克思基于人与实践、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思考,结合自身的哲学思想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深入的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人类社会突出的生态问题,还能够帮助人类社会更好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引领作用。为此本文简要地分析分析马克思自然观产生渊源,阐释了其中涉及的核心内容,然后从自然、人类与社会历史三个维度探讨了其中蕴含的生态意蕴,最后揭示了马克思自然观在当代的重要价值,为化解当代生态危机给出了答案。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inking between man and practice, man and society, man and nature, and combining his own philosophy, Marx put forward his view of nature.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Marx’s concept of nature will not only help solve the outstanding ec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human society, but also help the human society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hich has an important value leading role.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origin of Marx’s view of nature, explains the core content involved in it, and then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implication contained in it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nature, human and social history. Finally, it reveal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Marx’s view of na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and gives the answer to resolve the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crisis.
文章引用:朱晓颖.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与当代价值[J]. 哲学进展, 2023, 12(1): 5-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002

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1.1. 对自然、社会、人的定位

马克思对自然的划分与生活常识中提到的自然有所不同,他将其细化分为自在与人化两种自然形式。所谓的自在自然是早于人类社会产生而客观独立存在的,这类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以人的实践加之与否为存在基础。所谓的人化自然是在人类社会存在以后,通过人社会实践参与自然界的联系当中改造自然、丰富自然,进而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自然形式。这种自然的存在以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深刻地印记着人类实践的烙印。马克思在专著《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就详细地论述了社会、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等,将社会关系定义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在文中马克思指出,在生产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就难以避免会产生联系与发生关系,而在这种关系联系之中,人类社会才能够对自然界产生影响才会出现生产行为。由此可以看出在马克思论述中,人构成自然界同时又是自然界发展和演化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人的发展与进步也无法脱离自然界而存在。此外,“现实的人”参与到实践之中,才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主体,本质上来看社会发展与人的生存与发展高度一致。总而言之,人兼具自然与社会属性,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物质交换,又为自然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联系的桥梁和维系的纽带。

1.2.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内在关联时,同时考虑到自然界的运动发展变化特征与人类的实践特性,于是得出了自然界对人的制约性的结论 [1]。首先,自然是先在的和先验的,它早于人类的诞生而存在。在人类还未进入到历史发展进程之时,自然界便已客观存在。其次,人的存在对自然界的存在产生的影响并不显著,但自然界却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血肉和营养。人的产生来源于自然,人的发展也无法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最后,自然界本身就具有内在规律性要求,一旦人类的活动违背了其内在要求必将会导致严重后果,在实践中人的主体性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从这一层面来看,人与自然只有通过实践这一途径才能够走向统一。马克思又提到,纵然自然界能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要制约、具有优先性特征,但人类社会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也能够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所用。实践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沟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重要桥梁,与此同时,实践活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人类交往的广度与深度。

1.3.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及未来走向

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之间的争夺和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理性主义的产生,人类社会开始无尽的掠夺自然资源,进而满足自身的物质财富增长需求。这样一来必然会导致人与社会之间出现分离对抗。再加上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存在着二重性特征,社会交换更多地表现在物质交换上,人由于丧失了自身掌握的生产资料,开始将自己拥有的劳动力出卖给雇主和资本家,成为被剥削的对象。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血淋淋的无限追逐剩余价值,通过刺激市场消费、增加生产规模等方式大量的攫取人类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价值。资本家无情地压榨工人,剥夺剩余价值,必然会引发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割裂与失衡,最终产生生态危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就在于剩余价值规律,而生态危机的产生本质在于社会政治矛盾,只有从源头上消灭资本主义,将异化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得以纠正,实现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的合理调节与有序交换,才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紧张,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而共产主义就是终结资本主义的手段和途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就反映出对人与自然的深刻反思。

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

2.1. 自然维度的生态意蕴

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人类在劳动中制造出工具解放双手,进而制造出具有更高水平的劳动和生产工具,在改变自然环境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优胜劣汰,使得具备制造工具能力的个体的基因得以延续,从而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发展。可以说马克思的自然观中天然的具有自然选择的特色。“自然是人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参与者,人在感性对象性活动中通过劳动将自然看作是对象性活动的对象,而自然作为感性对象性活动中人的对象,也在被自然所设定。”人类为了获得有助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就必须借助于自然的力量来维持生命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人与自然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从本质上来看,人的定义中就潜藏着自然对人做出的设定,同时也隐含着人是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 [2]。此可以看出,对自然规律的遵循与顺应才是实现人的自由独立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环境和谐和稳定发展的要求,需要人类社会将自然当作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同样也需要人类尊重自然,适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存。

2.2. 人类维度的生态意蕴

自然的发展会受到人的实践活动的影响。在马克思看来就要认识到自然的先在性和有限性,在与自然共存时,要将自然视作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构成自身的血肉,尊重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推动人类文明延续与发展。当人类力量相对有限时,人对自然的开发会受到技术工具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但从人的发展的角度上来看,人始终期望征服自然,抢占自然资源宝库。尤其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逐渐摆脱自身力量局限,在工具和技术的推动下完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但与此同时,人劳动的异化又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使得两者之间相互对立。作为具有能动性的一方,常常将自然视为予取予夺的对象,肆意的掠夺自然资源,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自然与人类之间的联系已血脉交融。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时,特别指出资本主义对自然环境的无限制扩张和掠夺,指出人类社会应当摆脱与自然相对立的局面,牢固树立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理念,重新恢复人同自然之间的初始本真联系。

2.3. 社会历史维度的生态意蕴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人与自然相互交织融合。马克思在提出的自然观中始终将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来论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开始,便揭开了人类发展的序幕。在早期实践阶段,人类无意识的对自然进行改造,对自然带来的影响还相对有限。随着人类参与自然活动的这种意识变得更加强烈时,人类改造自然的水平已有了大幅的提升,但仍然十分有限,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始终依赖于自身隶属的自然系统,无法对其进行本质的颠覆。因此人类在开展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当中,不能只看到矛盾的一方面还要看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重视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人同外部自然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自然界具有有限性特征,人类也无法摆脱这一特征。与此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对自然进程、生命属性产生影响,这就意味着人类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产生联系时还需要同时考虑到对自然界其他生命造成的影响。

3.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3.1. 推动建设“美丽中国”

马克思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对于指导当前我国生态制度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马克思自然观指导我们要掌握辩证法,尊重客观规律,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生菜建设理论体系。第一,将绿色发展观念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当中,迈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共建的光明大道。第二,进一步完善生态建设法律法规,健全相关政治制度体系。第三,始终将习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贯彻落实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当中,在开展生态文明实践中要以两山理论为基本共识,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文明可持续的生态发展价值观。当代的中国,要始终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解决生态问题的同时,理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动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

3.2. 维护全球生态安全

马克思自然观从人类发展的高度上来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鲜明的整体性思维特色,能够很好地指导当前全球生态安全,解决人与自然的内在矛盾。一是,它摒弃了人类中心说,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理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注重生态资源的永续发展与人类社会的长续久存。二是,发展绿色技术,探索创新方法,寻求新的手段,探索出高效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三是,引导人们树立清洁生产理念,形成绿色消费习惯,杜绝资源浪费,推动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与持续发展。

3.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类的终极追求在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同样也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线,在马克思看来每个社会现实人只有摆脱了外在的依赖,实现了个性的独立发展,才能够彰显人的主体性特征,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3]。而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既是历史概念,同时又是具体的要求,需要经济、文化为其提供前提,更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介入推进,因此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评判要以生态文明作为综合指标,才能发挥良好的指引作用。一方面,自然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为人类生产生活扫清了障碍。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物质交换提供了持续性。而实践的发展本质要求从自然界中获得永续不竭的物质材料,这些材料同样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人类除了对物质有天然的追求以外,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不容忽视。良好的自然生态、丰富的物种、优美的环境都能够让人类获得精神上的富足,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因此,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人类全面发展目标实现的基本指南,是人自然物质与精神富足的重要源泉,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看待生态问题、更正观念、顺势而为,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基础。当人与自然实现了真正的和解,将人与自然从异化状态中彻底解放出来之时,人类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也必将为时不远。

4. 结语

作为马克思哲学体系的一部分,马克思自然观建立在其唯物主义立场之上,主张人通过实践达成与自然的统一,同时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自然系统物质循环断裂形成人与自然的对立。站在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前提下,尊重自然规律,认清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与自然的一体性,从实践向度出发,将理论指导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才能构建人与自然双重解放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黄坤, 王桂枝. 马克思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探究[J]. 世纪桥, 2021(6): 87-90+96.
[2] 林海莹. 马克思的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辽宁大学, 2017.
[3] 付康. 发展价值的哲学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