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实践启示
The Theory of Two Kinds of Production and It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DOI: 10.12677/ACPP.2023.125167, PDF, HTML, XML, 下载: 176  浏览: 313 
作者: 梁诗嘉: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两种生产”理论生产力发展人口发展The Theory of Two Kinds of Production Productive Development Demographic Development
摘要: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这一理论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能够为新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工作以及人口发展工作提供科学指引,要深刻理解两种生产理论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涵,创新发展两种生产理论,并运用其分析并指导现在的问题,解决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的生产力以及人口发展问题。
Abstract: The theory of two kinds of production was put forward by Engels in his book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Ownership and the State, and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China, China has always insisted on the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has plac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work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The report of the 20th Party Congress proposed that Chinese-style modernisation is a modernisation with a huge population, which means that a more scientific and optimal population development policy should be formulated to achiev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and better cope with the risk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s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should be properly managed on the basis of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new tasks and requirements, so as to better inject a continuous impetus into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sation.
文章引用:梁诗嘉. “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实践启示[J]. 哲学进展, 2023, 12(5): 974-97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5167

1. 引言

“两种生产”理论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发展生产力放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意味着应制定更加科学优化的人口发展政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应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风险与挑战。新时代新征程中,应在深入理解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任务、新要求,正确处理好生产力发展以及人口发展的关系,更好地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2. “两种生产”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该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德意志意识形态》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及《资本论》中,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以不同的角度对两种生产理论的不同方面作出了论述。但是,直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问世,才得以对两种生产理论科学地进行概括。在马克思晚年所作的《人类学笔记》中,两种生产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

恩格斯最先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提出了相关表述,严厉批判了马尔萨斯人口增长理论,该理论未考虑到社会生产与劳动力的关系问题,与此同时,也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指出其是直接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人口过剩的动因。想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并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利用革命的手段。但在此书中,恩格斯对该理论的表述并不全面。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也对该理论做了简要阐述。马克思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类劳动的概念,认识到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现实的人及人的劳动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马克思指出这种劳动活动不但生产了人类自身的生命,也为社会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由此可知,马克思开始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两种生产,但是对“物质生产”的概念以及两种生产的辩证关系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论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马克思恩格斯将人们所从事的社会历史活动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分别为关于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人类自身生产和社会关系再生产。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要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他动物无法替代的。马克思恩格斯已经认识到两种生产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作用,但没有对两种生产的具体作用进行明确区分,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研究仍不够全面、充分。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重点阐述了两种生产中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生产,指出社会生产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物质生产和消费生产。在物质和消费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转化。此时,马克思还没有详细讨论或研究过他人生命的生产。

在《资本论》中,基于社会生产的视角,马克思论述了两种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虽然没有对两种生产的辩证关系进行直接明确地表述,但马克思已经初步认识到了两种生产辩证关系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重要作用。协调发展两种生产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社会生产活动的有序发展。但从整体上看,在此书中马克思仍然更注重对物质生产的分析和解读,把两种生产当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特殊性反映,不具有一般规定性。

马克思在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中》对摩尔根所作的《古代社会》一书的结构进行了改造,初步将两种生产运用到对原始社会的社会结构分析中,明确了氏族是原始社会人类存在的形式和制度,初步确定了在该社会形态下血缘关系以及人自身生产具有不可取代的决定作用。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两种生产”理论得到了科学的概括。一方面,明确了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恩格斯说道:“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1] 与此同时,阐述了“两种生产”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交替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的社会历史性。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1] 此时,恩格斯将“两种生产”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提升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进行科学的论述和概括。

3. 两种生产理论的科学表述

3.1. 两种生产的内涵

3.1.1. 物质资料生产

人们基本的生存以及生活材料如衣食住行等都依赖于物质资料生产,对于人们的发展与生存起到关键的基础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的水平,是人类所有社会活动以及社会关系的构成基础。伴随生产方式的不断改变与提升,人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也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所以,物质生产方式在影响社会发展与生存方面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具有三种基本因素,分别是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以及劳动力的支出。当三种因素以固定的方式进行组合,就能够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缺少任意一种都无法实现。

3.1.2. 人类自身的生产

人类自身生产过程具备两层含义,其原因是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在人身上的统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2] 据此能够看出,首先,人是不断进化而生成的高级动物,具备独特的智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次,人们通过这种生产繁衍出的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在这样的生产活动中,不仅会生产人口,还会再生产社会关系,同时对社会中的多种因素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还会使人类的发展进程受到影响。

3.2. 两种生产的辩证关系

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在内涵方面是有一定区别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在对发展社会历史产生的作用上,二者是存在差别的,同时二者所产生的作用还存在历史性的特点。需要关注的一点是,在人们的整个历史进程当中,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直是物质资料生产,在原始社会阶段,人类自身生产会更加明显地影响到社会制度,其原因是原始社会当中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

首先,两种生产间的差别体现在其特征与性质上。一方面,二者具有不相同的目的。物质资料生产的目的是让人类在生活资料方面的需要获得满足,而人类自身生产的目的是生命的延续。另一方面,二者具有不相同的结果。物质资料生产能够将生活与生存资料提供给人类,在物质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保障。而人类自身生产则会带来体力、脑力以及生命的产生,同时也会出现对应的社会关系。

其次,两种生产是互相影响且关联的。二者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社会制度的演变。一方面,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物质资料生产会起到支配作用。在物质方面,物质资料生产能够保障人们的生活所需。另一方面,人类自身生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发展。对于物质生产生活,人类自身生产能够对其起到促进作用,劳动力的产出和投入是物质生产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在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当中忽视了二者当中的任意一个,那么势必无法获得客观全面的结论。

最后,社会制度的演变会受到两种生产的制约。

两种生产共同制约社会制度的发展,贯穿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二者的制约作用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在二者始终存在于人类的整个发展历程,不同时期其制约作用的特征与方式也存在区别。原始社会阶段,生产力不发达,面对自然环境,人类无法占据优势地位,物质资料生产也只能简单加工自然环境当中的物质资源,公共财产为每个人所共有,此时人类自身生产制约社会制度的作用就会更加明显。伴随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人类本身的生产逐渐被物质资料生产代替,在社会制度的制约上起到更加明显的作用。

4. 两种生产理论在实践中的经验启示

4.1.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摆在国家发展的首要位置

没有物质资料生产,社会就不会存在和发展,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繁荣与昌盛。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水平得以发展,才能实现物质财富的积累,从而保障人们的物质生活。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直接表现为物质资料生产水平的提高,其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战略的支持。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与改革,才能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方针政策。

新中国成立至十八大召开以前,党和国家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保证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重视生产力的发展的同时,又时刻关注公有制和私有制以及劳动与资本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建国初期,实施土地改革解放农业生产力,没收官僚资本、进行民主改革解放城市生产力。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奋斗。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从实际出发,提出“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断改革,优化调整生产关系。实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村的生产力得以解放,并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各个领域展开“放权让利”的体制变革,调动各种经济主体的积极性,谱写了生产力大发展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带领广大人民坚持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摆在国家发展的首要位置,是党和国家在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所探索出的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实践路径。只有把发展好生产力,做好经济建设工作,满足好人民群众需求,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繁荣与富强。

4.2. 立足基本国情,完善与调整人口发展战略

人口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涵盖人口生理和文化素质、人口的自然、社会构成以及发展速度和规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以控制人口数量、提升人口质量、改善人口构成是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决策。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依据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发展状况,不断地完善与调整生育政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视基础教育工作。建国初期,党和国家以大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为工作重心,加之没有充分认识到当时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及规律,因而导致了有限的物质生活资料与人口数量的关系失衡。自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党和国家在充分认识我国人口发展现状以及遵循人口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党和国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数量并改善人口结构。另一方面,党和国家着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人口健康保障模式,并重视基础教育工作,提升人口发展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

人口问题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问题。立足基本国情,完善与调整人口发展战略是党和国家长期探索而积累的宝贵实践经验,也为应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全世界人口发展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4.3. 坚持辩证思维,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新发展理念

唯物辩证法指出,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创新,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对真理的认识程度也更深刻,并不断地将真理与新的时代要求相结合。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运用两种生产理论指导实践,辩证地看待生产力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关系。在这个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吸取经验教训。

随着我国进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征程,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变,党和国家与时俱进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主体,也是国家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发展理念统一于两种生产理论,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拓展与升华两种生产理论的具体体现。

我国始终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践行两种生产理论,在生产力发展与人口发展方面取得了新成就,并坚持辩证思维,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生态发展的良性互动。

5. 结论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在运用两种生产理论指导我国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应坚持与时俱进,注重理论创新,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对两种生产理论进行创新继承。必须始终关注生产力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关系问题,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注重人口的内涵式增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5-16.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