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财富观及其对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启示
The Wealth View in Das Kapital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 the New Era of Common Prosperity
DOI: 10.12677/ACPP.2023.123092, PDF, HTML, XML, 下载: 405  浏览: 853 
作者: 薛敬伊: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资本论》财富观共同富裕社会主义Das Kapital View of Wealth Common Prosperity Socialism
摘要: 共同富裕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马克思的《资本论》将目光对焦于人与财富之间的关系,指出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带领人民推进共同富裕。通过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去认识财富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在形成科学财富观的基础之上,进而深化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共同富裕本身就是对《资本论》财富观的贯彻,其当代价值体现在需要正确认识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新发展理念”推进共同富裕取得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Common prosperity reflects the people’s vision for a better life and reflects the people’s ardent expectations. Marx’s Das Kapital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wealth, pointing out that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wealth is to realize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ways taken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the people as its goal, and has led the people in advancing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of wealth and its movement law from the standpoint of Marxism, on the basis of forming the scientific view of wealth, we can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common prosperity. At the same time, common prosperity itself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ealth view in Das Kapital,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is reflected in the need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 prosperity, adhere to and improve the basic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and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with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薛敬伊. 《资本论》财富观及其对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启示[J]. 哲学进展, 2023, 12(3): 515-52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3092

1. 引言

尽管马克思未著有关于财富问题的专著,但其在《资本论》以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相关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对财富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资本论》集中展现了马克思的财富观,其着眼于社会再生产的各环节,从财富的本质到分配、交换和消费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探索财富与资本发展的一般规律。

2. 《资本论》财富观的主要内涵

使用价值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1]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作为财富的主要承载者,之所以能进行生产与交换,是由于商品本身就是财富的主要形态。在《资本论》开篇处,马克思就曾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关键在于促进财富创造源泉的充分涌流,公平合理地分配财富。” [1] 通过对商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进一步发现财富性质与特点。财富同商品般具有其使用价值。而在商品经济社会中,货币作为特殊商品,因其能充当成为一般等价物的使用价值而转为财富,这就将货币的抽象形态与财富的具体形成联系了起来。货币也因此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以贮藏而扩大了自身权力,这一权力形式被马克思称为:“财富的随时可用的绝对社会形式。” [2]

交换价值是财富除使用价值之外的另一属性。并非所有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都能被界定为财富,财富的使用价值作为财富的属性之一却非唯一。财富的另一属性表现为通过交换来实现对其他需要的满足的属性,即交换价值。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将财富由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而财富的交换价值取决于财富生产创造的劳动,且这种劳动是一种抽象劳动。因此,从物与人的关系层面而言,财富的实质是一般劳动,而非具体劳动。马克思指出,“财富的本质不是某种特定的劳动,不是与某种特殊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某种特殊的劳动表现,而是一般劳动” [3] ,换言之,财富不仅需要表现为直接满足人的需求,同时还需要看是否具有人类有效劳动的注入。

社会制度影响着财富的分配方式。有关财富的分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生产与分配与社会生产关系紧密相连,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为资本家带去了大量财富,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劳动者的愈发贫穷,究其本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家以一种看似平等的雇佣关系隐藏了对劳动者的剥削。劳动者在生产中只能获取劳动力价值,其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增值部分都将归生产资料所有者拥有。“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的生活必需品价值决定” [4] 。造成财富分配异化的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对于这种极不合理的分配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行了批判,并提出公有制下通过计划经济进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以及社会财富再分配。不难发现,不论是财富的内涵、产生与分配,马克思的论述始终紧密围绕作为主体的人而展开,深刻揭示出财富创造过程中人的重要作用,财富生产是以实现“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的未来社会以及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

主体存在成为财富之本质。马克思称:“事实上,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不就是在普遍交换中产生的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不就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的统治的充分发展吗?财富不就是人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 [5]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财富反映了生产它的劳动者的属性,财富作为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外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载体,因此财富的本质属性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富为满足人的生存与需求提供了基础。个体间的差异性导致了多样性的出现,从而也使得财富在交换中的普遍性得到实现,财富不仅能够满足人自身的需要,还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人自身水平的普遍提高,也就是实现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二是财富可被看作是人创造才能的绝对发挥。无论是对自然进行改造,亦或是利用机器进行生产,人通过劳动获取财富这一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发挥人类创造天赋能力的过程,劳动在客观上提高了人的实践能力,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 [6]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交换价值为形式的财富最终将以“自由时间”为尺度的更高级形式所取代,那时,财富不是为了少数人的享受,而是人们共同享受,劳动成为人们的需要,财富与劳动合一,消灭了私有制,铲除了导致剥削和贫困的机制,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与其说马克思是在对财富本质进行论述,毋宁说是强调藏在财富背后对于人的价值述求。财富最终目的就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财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关于财富运转规律的经验总结。其所揭示的是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一规律也即资本主义终将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而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作为普遍性的指导思想,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充分展示其效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创新发展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完善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建构,探索出适合本国发展的共同富裕道路,带领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3. 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

从概念内涵而言,共同富裕意指“共同”与“富裕”的高度契合、辩证统一,是共建共享的富裕,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不是没有差别的同步富裕,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最终达成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质朴美好的理想愿景自古有之。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就隐含了共同富裕的思想。从孔子云“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到孟子强调“制民之产”,无论是北宋时期“均贫富”的口号,亦或是晚清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依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原则,都隐射出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的殷殷期盼。

共同富裕具有共享性。“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守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7] 。这与马克思所强调的实现“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观念不谋而合,显示出鲜明的人民立场。马克思将其理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紧紧围绕“人”来谈论,由谁享有共同富裕是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根据人在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将“所有人”以及“绝大多数人”视作是共同富裕的主体来讨论有关问题。共同富裕的推进始终坚持与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也与中国共产党这一世界先进政党的初心使命高度契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8] 同时,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各区域的共同富裕,而非部分人、部分区域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9] 。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始终坚持人全面发展理念,指出共同富裕的内容不仅包括了物质财富得到满足,并且也应当实现精神富裕,同时物质需求的满足为精神富裕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精神的富裕反过来也为物质富裕的发展提供智力和动力支持,实现物质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双向互动和协调发展。

共同富裕具有渐进性。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齐步走”运动,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分阶段逐步推进。在谈及共同富裕时,邓小平同志强调要使先富带领后富、帮后富,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 [9] 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绝不可能出现“平均性”或是“同步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部署:第一阶段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10] ,第二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11] 。实际上,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将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且不同阶段所实现的共同富裕程度不同。从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阶段到实现“生产资料公有”以及“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这一过程实际上正是要求我们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正确看待共同富裕的实现问题。

共同富裕具有共建性。共建与共享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共建意味着全体人民自觉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其中贡献出自身力所能及的力量。唯物史观也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 [12] ,全体人民要靠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民群众是美好生活的实践主体和依靠力量,应为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制度保障,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将中国人民作为共同富裕的奋斗主体的深刻认识 [13] 。

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并强调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影响着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也决定了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因此,马克思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视为共同富裕实现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还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仍需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以新发展理念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将“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做好。同时,由于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当社会化大生产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会要求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积累的历史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最终必然会被生产资料公有制所取代。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与追求所伴随着的,是对以往私有制窠臼的破除。从制度基础而言,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研究和系统阐释,阐明了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私有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愈加深重时,贫富差距的矛盾就会愈加突出。在马克思的预设中,未来共同富裕的社会是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它将为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涌流、人们的各类需求的满足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唯有公有制可以打破资本主义制度的压迫,进而拥有使共同富裕得以实现的制度基础,以此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我国实行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可在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的同时,又能以公正合理的分配制度对共同富裕的实现做出保障,有利于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下落至日常实践之中。

4. 《资本论》财富观对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及当代价值的启示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伴随国际风云与时代之骤变,“新时代”已然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新定位以及新方向。以此为基,我国共同富裕的实现也站在了一个新的时代起点。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发展命题,共同富裕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且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根本原则和价值目标。

正确认识到共同富裕循序渐进的阶段性特征将更加有助于推进共同富裕。推动共同富裕是一项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同样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累过程,其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符合由先富带领后富的历史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共享发展”也体现出渐进性与阶段性特征,共同富裕是由低到高的富裕,同时也是由不均衡到均衡的富裕。所有经济目标的制定都需要遵循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中,仍然需要将促进生产力持续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紧密相关,只有在把握国情的基础上继续做大“蛋糕”,让共同富裕获得足够丰富的物质基础,这同样是对《资本论》财富观的正确认识。

牢牢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自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这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形式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这既能有效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又能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益。“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14] 。同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这一制度安排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有利于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最大区别,正是在于其构建了能够避免贫富两极分化的成果分配机制。在社会主义制度统摄下,人作为平等的个体主要体现在其所享有的同等发展权利、机会以及经济地位上。从根本而言,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了剥削,人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肯定,但限于人的能力具有差异性,因而在分配上会出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保证生产资料是被全体人民所拥有,进而共同占有劳动产品,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同时,持续优化分配结构,实行更加公正的分配制度,这正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步。

“新发展理念”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其中包括共享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以及开放发展五大方面。处于新的历史阶段,过去的发展方式将不再适配于新的时代要求,因此,若想实现在发展生产力时同步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以此确保分配的合理性,那么高质量发展就将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

首先,要让创新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创新能促进财富的进一步累积,在创新中增强经济发展,让创新体现在全方位的体制机制中,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之源,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其次,要以协调发展带动缩小区域差距。协调发展是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平衡杠杆,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保障与改善民生仍旧是工作的中心点。同时要将开放视为共同富裕所要达成的外部条件,要以开放为指导思想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离开了对外交流、对外开放的富裕不能真正地认为是共同富裕。再次,作为构建共同富裕核心要素的绿色发展,是转变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共同富裕中的财富基础不限于物质基础,生态价值也应当纳入发展视野之中。绿色发展能够带来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正是金山银山。正如“十四五”规划所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15] 。在新的历史阶段,更好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绿色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以环境赋能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朝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迈进。最后,新发展理念的落脚点在于“共享”。无论是绿色、协调、创新、还是开放,最后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全民共享为衡量标准。要保证发展的成果能被所有人民所享受到,力争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做到均等化,真正将共同富裕中的“共同”二字写在推进新时代发展的道路中。

5. 结语

财富,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马克思的财富思想向我们呈现了资本运转的科学规律,其财富思想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路径,同时也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资本论》的财富观聚焦财富与人的关系,提出财富的生产和分配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作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共同富裕本身即是对马克思财富思想的贯彻。正因如此,更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不同时期制定政治经济发展战略方针,不断完善书写时代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 马克思. 资本论(纪念版) [M]. 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 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 第5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30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4.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26卷, 第2.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4.
[7] 习近平. 把握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J]. 中国民政, 2021(9): 4-11.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第2卷.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9] 习近平.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 求是, 2021(20): 4-8.
[10]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1-06-11.
[1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第3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215.
[13] 陆卫明, 王子宜. 习近平新时代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2(3): 23-39.
[14] 周文, 肖玉飞. 共同富裕: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基本经济制度视角[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9(6): 10-20.
[1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OL]. 新华社.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020-11-03.